来源:快科技
据中科院消息,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集成永磁体和简单线圈的先进仿星器设计研究取得进展。核聚变研究目前主要有两个途径,最受看好的是很多人应该经常听说的托克马克。
就在12月30日晚,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俗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而且温度高达7000万度,创造了世界新纪录。
相比托卡马克相比,仿星器具有稳态运行的优势,避免了托卡马克的主要缺点,也就是等离子体大破裂。
但是长期以来,仿星器并没有作为聚变堆技术路线的首选,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传统仿星器磁场的波纹度比托卡马克大,导致其新经典输运水平和高能粒子损失水平高于托卡马克。
二是仿星器需要三维结构的线圈,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成本高。
科研人员发现,可以引入永磁体来简化仿星器的线圈,从而采用和托卡马克一样的平面线圈,降低建造的难度和成本。
结合永磁体的仿星器是国际仿星器研究领域的热点,而如何用工程简单的永磁体块产生所需的三维磁场,则是研究难点。
近期,徐国盛课题组首次提出一种标准化永磁体设计策略,采用“分治策略”的思路,将永磁体块的设计过程分解为逐个设计每一块永磁体,然后进行多次迭代以获得最优设计,迭代过程包括局部优化和全局优化两个部分。
基于该设计策略,科研人员实现了仿星器永磁体的标准化,即所有永磁体块大小、形状,剩磁强度完全相同,且磁化方向为有限个指定方向之一,从而使得永磁体块可批量生产,降低了加工制造成本。
此外,统一的大小、形状使得永磁体块可以拼装起来,有利于装配精度控制。
在液氮温度下,Pr-Fe-B磁体的剩磁和矫顽力可以分别达到1.54T和7.0T,足够支持一个采用平面线圈的中等规模仿星器实验装置。
最新研究表明,Fe16N2磁体的剩磁可以达到2.9T,其矫顽力理论上大于1.2T。
徐国盛课题组提出的标准化永磁体设计策略可以自动给出磁化方向具备Halbach(↑→↓←↑)排列特点的永磁体设计,实现更高的磁场强度。
仿星器聚变堆虽然需要较强的磁场并具备较厚的包层,放置于包层之外的永磁体能够提供的磁场相对较弱,难以将三维扭曲线圈完全简化为平面线圈,但是部分简化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性能出色,但是所需线圈系统复杂以至于难以实现的仿星器位型。
相比于当前仿星器采用的极为复杂的三维扭曲线圈,可批量制造的标准化磁体块以及简单线圈的低生产成本和低工程难度对仿星器的设计、建造、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将永磁体和准对称位形结合起来的先进仿星器有望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稳态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