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热压/热变形工艺是利用钕铁硼纳米晶粒在剧烈的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粒沿应力方向择优生长获得层状堆叠织构的近终成型制备技术。制备的热变形钕铁硼磁体具有晶粒细小、致密度高、强织构等优点,然而磁体中存在的无取向准周期性粗晶区限制了磁体性能潜力的深入挖掘。长期以来,粗晶区的形成机理尚不明晰,钕铁硼磁体发明人之一J.J.Croat表示,如果能减少无取向区域在热变形磁体中的占比,使得取向度优化5%以上,则磁体剩磁可达15 kGs,可获得最大磁能积超过55 MGOe的高性能热变形钕铁硼永磁体。由此可见,阐明粗晶形成机理,开展结构均匀性优化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稀土永磁材料团队针对热变形钕铁硼磁体粗晶区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之前的工作中,团队针对磁体中存在的无取向准周期性粗晶结构,开展了粗晶细化的微观结构优化研究,在快淬磁粉表面均匀分布硬质相,优化了表面晶粒的应力分布,微观结构得到大幅优化,磁体性能得到显著提升(Scripta Materialia 152 (2018) 127–131,Acta Materialia 167 (2019) 103-111),初步探明了热变形钕铁硼磁体晶粒细化改性机制。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磁体中粗晶粒分布规律,发现粗晶区与快淬磁粉贴辊面存在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在快淬磁粉贴辊面存在晶界能较高、处...
发布时间:
2023
-
07
-
14
浏览次数:7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稀土元素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丰富的跃迁能级使其成为巨大的发光材料的宝库,在显示、照明、通讯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稀土发光配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发光材料,其发光机理可以分为f-f跃迁和d-f跃迁。相比于被广泛研究的具有跃迁禁阻、发射峰窄、激发态寿命长等特点的f-f跃迁稀土发光配合物,研究较少的d-f跃迁稀土发光配合物具有跃迁允许、发射峰宽、激发态寿命短等特点,能够拓展稀土发光配合物在更多领域的应用。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刘志伟研究员和北京农学院的曲江兰教授合作,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layed doublet emission in a cerium(III)complex”的VIP论文,该工作通过内外层配位空间的设计与调控发现了首例具有延迟二重态发射的稀土铈(III)配合物,这也是首例基于金属中心发光的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稀土铈(III)离子的基态电子构型为4f15d0,激发态电子构型为4f05d1,自旋多重度均为2,其配合物一般具有二重态的d-f跃迁发光性质。在传统铈(III)发光配合物的设计中,配体的第一三重激发态(T1)的能级应大幅高于金属中心的第一二重激发态(D1)的能级,以避免能量从D1传递到T1而耗散,从而确保激发态D1到基态D0的高效发光。作者基于对D1...
发布时间:
2023
-
07
-
13
浏览次数:7
来源:中钨在线新闻网近日,地调局成都综合利用所官网显示,贵州发现一种全新的稀土矿床类型,即川滇黔相邻区“古陆相沉积型稀土矿”。“古陆相沉积型稀土矿”被认定为一种具有商业开发利用价值的新类型稀土资源,这是继离子吸附型稀土之后又一个全新的稀土矿床类型。根据成都综合利用所项目科研团队负责人的介绍,“古陆相沉积型稀土矿”存在于川滇黔相邻区的二叠系宣威组底部的粘土岩系中,平均稀土氧化物含量为0.39%,平均厚度约为2米,分布广泛,现已新发现找矿远景区9处,圈定找矿靶区8处。研究团队还发现,“古陆相沉积型稀土矿”具有独特的赋存状态,大量纳米级的含稀土矿物颗粒嵌布在粘土矿物的层状结构中,这使得该类型稀土的选冶分离变得极其困难。通过六轮持续攻关,成都综合利用所成功研发出了环境友好的“纳米晶型转变-稀土靶向分离”短流程一体化选冶技术,使稀土全元素的浸出率达到了约90%,最高可达92.1%,同时主要杂质如铝、硅、铁等的浸出率小于5%。该工艺流程经过吨级规模的连续扩大实验验证,成功制备出稀土氧化物含量大于92%的商品级混合稀土氧化物产品。研究团队表示,与碳酸岩型、碱性岩型稀土相比,“古陆相沉积型稀土矿”在开采条件、高价值元素如镨、钕、铽、镝的占比等方面明显具有优势;与离子吸附型稀土和深海富稀土软泥相比,它在品位、规模、集中程度和环境影响等方面也具有优势,展示了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这种新型稀土矿床的发现逐...
发布时间:
2023
-
07
-
13
浏览次数:3
来源:Nano Research Energy2023年5月5日,华南师范大学陈祖信副教授、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Derek Hao博士与湖南师范大学杨立山教授围绕SiOx基负极在清华大学主办的高起点新刊Nano Research Energy合作发表题为“Recent advances of SiOx-based anodes for sustainable lithium-ion batteries”的综述性论文。伴随电动汽车(EV)和便携式电子设备(PED)的飞速发展,市场迫切需要不断开发具有高比容和长循环寿命的锂离子电池。对于负极而言,传统的石墨阳极受限于自身理论容量(372 mA h•g−1)而基本达到其能量密度上限,硅基材料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锂离子电池的理想候选负极。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SiOx (0在该综述论文中,作者们首先详细介绍了SiOx基负极的结构特性、储能机制与多种合成方法。由于不可避免的体积膨胀和电化学不可逆性,负极首效甚至低至50-60%,这使得SiOx基材料在实际应用受限。针对以上问题,该论文进一步总结归纳了SiOx/C复合材料多种优化策略和多孔结构构筑思路。论文后半部分,深入讨论了目前行业内最新的几种改性策略:新型粘合剂和电解质添加剂的使用、预锂化和其他锂离子电池组分。其中,设计新型粘合剂不仅可以稳定电极在电解过程的完整性与电接触,电解质添加剂可...
发布时间:
2023
-
07
-
12
浏览次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