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吴国华教授团队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Mark A. Easton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的孙明博士合作在镁稀土(Mg-RE)合金电弧熔丝增材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以“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of Mg-Y-RE-Zr alloy fabricated by quasi-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增材制造领域顶级期刊《Additive Manufacturing》上,该论文也是《Additive Manufacturing》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Mg-RE合金电弧熔丝增材制造的论文。博士生童鑫为第一作者,吴国华教授和张亮副研究员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
2023
-
04
-
03
浏览次数:8
2023年3月30日下午,市稀土协会与市公安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上师大化学楼会议室,召开稀土产业链发展与安全交流探讨会。会上,协会名誉会长朱铭岳专门就稀土全产业链的情况以及如何应对国际稀土产业形势变化进行了详细阐述,协会贸易专委会秘书长周俊杰就国外稀土资源情况作了补充。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专门就稀土产业链的发展与安全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也针对市公安局来访同志提出的一些问题作了解答,并对上海稀土产业稳安全,促发展提出了建议。出席会议的还有,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杨仕平、市稀土协会秘书长吴建思、副秘书长崔中倪等。
发布时间:
2023
-
03
-
31
浏览次数:32
来源: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马骋团队通过球差校正电镜的原子尺度观测,研究了空间电荷层对全固态锂电池中离子传输的影响,并发现这一现象的微观机理与过往几十年的认知截然不同。3月24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相比目前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电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大的能量密度提升空间。在这种电池中,空间电荷层可以产生于各种固-固界面附近。只有深入理解该现象对离子传输的影响,才有可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界面优化。在之前的文献报道中,研究者普遍认为空间电荷层对离子迁移的影响只由锂离子的浓度决定:锂离子浓度高则有利于离子迁移,而锂离子浓度低则不利于离子迁移。但是,这一假说并未经过实验验证。在实际的材料和电池中,空间电荷层究竟会对离子传输产生怎样的影响?马骋团队发挥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具有原子级分辨率的优势,以锂镧钛氧这一经典固态电解质的晶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空间电荷层对其离子传输的影响。在文献报道中,研究者普遍认为该材料之所以会具有过大的晶界电阻,是因为空间电荷层在晶界附近形成了锂离子浓度极低的区域,从而限制了离子迁移效率。不同于这一认知,马骋团队发现,晶界附近的锂离子浓度反而高于材料中的平均水平,并且精准确定了这些多余锂离子在晶格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结合理论计算和电化学测试,发现这种晶体结构能实现相当高效的离子传输,和文献中被普遍接受的假想截然相反。这一发现修正了研...
发布时间:
2023
-
03
-
31
浏览次数:21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浅表恶性肿瘤(黑色素癌、乳腺癌、基底细胞癌、T淋巴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等)发病率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随着抗肿瘤治疗的研究,化疗、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基因治疗及免疫治疗等联合治疗新策略具有治疗效果好、侵入性小、毒副作用低等优点,对于浅表肿瘤的治疗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将治疗药物(光敏剂、光热剂、化疗药物等)有效递送至肿瘤部位进而发挥抗肿瘤疗效。但传统给药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例如,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低、皮下/静脉给药产生疼痛、靶向性差及全身毒性等。因此,安全高效的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变得十分重要。生物相容透皮微针的出现是解决新兴透皮给药系统(TDS)药物透皮障碍的新希望。生物相容透皮微针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多糖等生物可降解成分为基质材料,加入药物进行封装而成,是一种集皮下注射及透皮给药双重释药功能的新型微创局部给药体系。借助在皮肤表面形成多个微米级别的机械孔道,生物相容透皮微针可以高效率的将药物递送至肿瘤部位;通过控制微针长度,可避免触及真皮层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降低或消除给药过程产生的疼痛;另外,微针给药方式便捷,可自行施用,无需专业人员操作。因此,基于生物相容透皮微针给药系统用于治疗浅表性肿瘤具有极大优势,在装载抗肿瘤制剂后,可联合化疗、光热治疗、免疫治疗、疫苗预防等策略用于高效的浅表肿瘤治疗。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来...
发布时间:
2023
-
03
-
31
浏览次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