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x-mol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no Today 正式出版以“Graphdiyne: new synthetic methods, multi-scale catalysis, novel properties and emerging applications”为主题的二维碳石墨炔专刊。本期专刊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玉良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丹研究员担任特邀编辑。【研究背景】石墨炔是由碳碳炔键(sp碳)将苯环(sp2碳)共轭连接形成的二维平面全碳材料。石墨炔中独特的原子排列赋予了它特殊的化学和电子结构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比如丰富的碳化学键、大的共轭体系、天然的孔洞结构、本征带隙、表面电荷不均匀分布带来无限天然活性位点数量以及可在任意基底表面低温可控生长等典型本征性质。这些特性赋予石墨炔在生长、组装和性能调控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和先进性。2010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玉良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合成石墨炔。石墨炔的出现开启了碳材料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改变了科学家们对传统碳材料的理解,逐渐在化学、材料、物理、智能信息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并在上述领域提出了系列重要新概念和发现了一些新现象、新性质和新性能。本期专刊包含2篇综合评述和8篇研究论文,总结了二维碳石墨炔在催化、能源、光电子、生命科学、信息智能以及新模式转换等方面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23
-
02
-
20
浏览次数:22
来源:包钢集团2月16日,北方稀土2023年镧铈镨钕产品战略合作洽谈会在青山宾馆召开。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李波出席并颁奖,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杨文浩致辞,包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孟繁英出席并讲话。稀土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高勇出席并讲话;包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北方稀土党委书记、董事长章智强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二级主任科员韩保红出席洽谈会。章智强说,北方稀土将持续维护市场稳定,畅通供需循环,不断提高优质稀土原料供给能力,全面优化营销模式,进一步深化与优质客户的合作关系,携手推动稀土产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希望广大客户增强战略互信,强化产业协同,互通发展规划,共同努力构建顺畅衔接、高效运转、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实现我国稀土产业整体效率和竞争实力的提升;北方稀土将不断增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大力研发高附加值稀土产品,加快促成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让宝贵的稀土资源物尽其用、物有所值。杨文浩说,此次战略合作洽谈,全方位拓展了稀土行业企业间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在构建上下游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希望稀土行业精诚团结、凝聚成一股绳,拓宽企业之间与行业管理部门的联系沟通,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将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加强合作、凝聚共识、共促发展,在产业政策优化调整上建言献策,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持续提升稀土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
2023
-
02
-
17
浏览次数:7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日前,笔者从包头嘉泰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泰金属)获悉,该公司通过自主研制设备制出国内领先的直径0.05mm钛合金超细丝材。“我们拥有国际上领先的原位自生多元微纳复合强化钛基复合材料技术,已经针对航天、航空、核电、医疗器械、船舶等领域对高性能稀有金属、特钢、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开展产业化。目前,我们设计的钛合金材料和钛基复合材料产能为500吨,已有特种熔炼、等温锻造、精密铸造、超细丝材加工4条生产线或外协生产线。”嘉泰金属技术负责人仝泊涛介绍道。钛—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钛及钛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耐腐蚀、高低温特性好等诸多优良特性,并具有形状记忆、超导、储氢、生物相容性等独特功能,小到眼镜框、心脏和血管支架,大到航空发动机叶片,都有钛的身影。据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维洁介绍,钛被誉为“宇宙金属”“航空金属”和“空间金属”,还被称为继铁和铝之后的“第三金属”,是工程技术及高科技领域中的关键支撑材料和极为重要的国防战略金属材料。当前,钛材用量和钛工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中国化工和海水淡化等领域对钛材用量的急剧增加,以及中国的大飞机计划、嫦娥登月计划、航空发动机研发计划、核电建设计划以及海洋工程等重大工程都对高品质钛材形成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的钛工业目前还无法...
发布时间:
2023
-
02
-
17
浏览次数:9
来源:深圳商报近日,深圳技术大学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学院宁存政教授团队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开发了一种纳米尺度温度计。该温度计是一种可以按照不同测温需求,对目标测温参数进行自优化的单根合金铒纳米线温度传感器,实现了4K到500K(0K约等于-273.15摄氏度)的宽温区测量。温度测量,对于前沿科学研究、工业生产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等许多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测温技术如水银温度计、热电阻技术、红外探测等,由于要求接触式使用、测温精度和灵敏度及测温范围等受到限制,无法满足许多场合的需要。近年来,基于镧系稀土元素的荧光温度测量技术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温度测量手段。这种远程的光学温度测量技术已经在诸如细胞科学、活体生物学、集成光电子科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尽管这个领域近来从材料到测量技术本身都在蓬勃发展,但在温区范围、低温区的温度测量和测温灵敏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技术上的挑战。为解决这些难题,深圳技术大学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学院宁存政教授团队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展开联合攻关。此次实验所用的发光材料系一种独特的稀土硅酸盐合金纳米线。宁存政团队在10多年前发现了这种高质量的单晶合金材料,此后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系统研究。本次研究通过对生长工艺的不断优化,得到了接近完美的单晶纳米线,其极强的发光使得单根纳米线足以作为测温的荧光物质,同时高质量的材料发出的谱线极窄可以对极低的温度和很...
发布时间:
2023
-
02
-
16
浏览次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