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闽都创新实验室近红外发光(NIR,700-2500 nm)微二极管(micro-LED)在生物传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遥感和光通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传统近红外荧光粉存在颗粒尺寸大、发光效率低、发光稳定性差或含重金属有毒元素(Cd2+和Pb2+)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在micro-LED领域的应用。因此,发展一类无毒高效的近红外纳米荧光粉具有重大意义。近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闽都创新实验室的陈学元团队涂大涛研究员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等项目支持下,成功研发出CuInSe2:Zn2+(CISe:Zn2+)基高效近红外量子点荧光粉,并首次将其应用于micro-LED(图1)。研究团队通过精准设计CISe: Zn2+纳米晶中的Cu/In和Zn/In组分比,实现了发射峰从750 nm至1150 nm的宽范围调控;包覆ZnSe壳层后,材料的稳定性和发光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近红外绝对量子产率高达92.8%。基于此,团队制备了光转换mini-LED,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实现了量子点在封装胶中的均匀分散,有效避免了聚集荧光猝灭问题,近红外辐照通量高达88.7mW@350mA,为目前已报道无毒近红外量子点光转换LED的最高值。同时,器件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双85老化(85 ℃和85%的湿度)72小时后,可维持94.5%的发光效率;25-1...
发布时间:
2024
-
04
-
03
浏览次数:68
来源:论论资讯研究背景抗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然而,由于纳米酶的复杂催化活动,导致多种反应途径并行进行,使得抗菌效果不确定。因此,如何有效调节纳米酶的多种催化活动是当前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研究内容本研究利用铜单位修饰纳米二氧化铈,调节其过氧化氢催化活性和羟基自由基抗氧化能力。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证实,铜单位与二氧化铈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了过氧化氢酶样活性,而抑制了羟基自由基抗氧化能力。铜-二氧化铈+过氧化氢系统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研究意义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利用铜单位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优化纳米酶的复杂活性提供了一般性的线索。这项研究为开发新的抗菌治疗方法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DOI:10.1038/s41467-024-45255-6
发布时间:
2024
-
04
-
02
浏览次数:47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稀土元素(REEs,包括La-Lu、Y和Sc)地球化学特征被认为是示踪古海洋环境的可靠指标,而在海水中自生沉淀形成的磷酸盐和碳酸盐能够将古海水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保存下来。然而,自生磷酸盐和碳酸盐记录的古海水稀土地球化学变化却并不完全一致。例如,一些海洋自生磷酸盐呈现出中稀土(MREEs)异常富集的“钟形”稀土配分模式,而自生碳酸盐则显示出“现代海水”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Ce负异常和重稀土富集的特征。因此,了解自生磷酸盐和碳酸盐记录同时期海水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为何存在差异,对于稀土元素在古海洋环境重建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博士生邢介奇在导师朱建喜研究员的指导下,选择贵州织金早寒武世戈仲伍组白云质磷块岩为研究对象,借助高分辨透射电镜结合电子能量损失谱等纳米尺度矿物学分析技术,考察了同时期自生磷酸盐和碳酸盐稀土地球化学配分差异的矿物学形成机制。该样品主要由同时期沉积的碳氟磷灰石和白云石组成,虽然所处的海水环境一致,但原位稀土地球化学分析却显示两者具有不同的稀土配分模式。自生磷酸盐呈现中稀土富集的“钟形”稀土配分模式,而白云石则呈现重稀土富集的“现代海水”类型的稀土配分模式。为进一步研究自生胶磷矿的“钟形”稀土配分模式的成因,我们对碳氟磷灰石颗粒进行了微纳米尺度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扫面电镜(SE...
发布时间:
2024
-
04
-
01
浏览次数:77
讲好稀土故事,传递上海声音!《上海稀土》电子期刊2023年第2期正式上线,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还等什么,快来阅读吧!↓↓↓↓↓↓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
2024
-
03
-
29
浏览次数: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