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日下午,上海市催化新材料产业联盟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召开工作会议。会议围绕催化联盟理事会工作要求,重点聚焦今年主要工作,由市稀土协会秘书长吴建思提出工作设想,联盟本年度执行理事长、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曹育才、秘书长郭杨龙绘画出具体方案,大家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意见和想法,为催化联盟做好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积极建言献策并达成共识,释放催化赋能,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赵诚、李永清、周慧等出席会议。
发布时间:
2024
-
02
-
02
浏览次数:81
来源:科技日报记者30日从昆明理工大学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旭辉教授团队,近期开发了一种由上转换纳米粒子辅助的3D生物打印方法,无需侵入性手术,即可在体内成型辅助骨折治疗的支架。相关研究以“用于无创体内成型的上转换3D生物打印技术”为题,发表于国际材料期刊《先进材料》上。在医疗领域中,体内植入式生物材料对于骨折的矫正修复、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疾病的治疗具有不可或缺的功效。传统的方法是将医疗材料在体外成型,并通过外科手术植入体内,但容易引起手术并发症并导致感染。因此,急需新的方法实现医疗材料在体内的制造,以有效降低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风险。上转换纳米粒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纳米粒子,具有将长波段光转换成短波段光的能力。这种光学性能使其在光学器件、生物医用材料和辅助光化学反应等许多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日前,徐旭辉团队借鉴微晶玻璃的设计思路,选择稀土掺杂上转换微晶作为水凝胶内嵌的紫外固化光源,开发了一种上转换纳米颗粒辅助的近红外3D生物材料打印方法,以实现无侵入性手术的体内材料成型。首先设计多层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颗粒,定向增强其在蓝紫光波段的发光性能;随后,这类颗粒将吸收穿透皮肤组织的近红外光,在体内转化为300—500纳米的蓝紫色诱导多种单体聚合固化。此外,研究团队利用三维移动坐标平台,固定并控制近红外激光器,使其按预设路线精准移动实现成型。在此项研究中,团队成员成功在小鼠体内实现...
发布时间:
2024
-
02
-
02
浏览次数:46
2024年1月9日,清华大学刘凯教授、张洪杰院士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王帆研究员团队共同合作,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Matter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题为“Superstrong and tough DNA bulk fibers via metal ion-induced multiscale engineering”。该研究报道了一种金属离子引导的DNA多尺度有序组装范式及连续纺丝制备技术,实现了具有高拉伸强度和高韧性的DNA长纤维规模化制造。该研究采用稀土等金属离子引导DNA分子可快速完成分子堆积、纳米束形成、微米级丝束有序排列的多尺度组装过程。所制备的高强高韧DNA纤维各项性能指标超越同等测试条件下的重组蛋白丝与聚合物纤维等主流材料。仅使用50毫克DNA即可实现1000米长纤维的连续制备,辅以后续加捻与编织工艺,可轻松实现5000倍自身重量以上的重物负载。更为重要的是,该工作首次验证了生物质DNA可规模化生产高性能纤维材料的可行性,为推动DNA材料面向高技术产业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通知全文↓↓↓↓↓↓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
2024
-
02
-
01
浏览次数:75
1月30日,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研究团队(通讯作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袁建辉教授、宁波材料所刘雷高级工程师)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IF:6.2)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将冷处理技术应用于Sm2Co17永磁体,旨在提升其力学性能而不牺牲磁性能。实验具体步骤如下,包括制造磁体(Sm(CobalFe0.22Cu0.06Zr0.023)7.92)、将其喷射磨成粉末(3.9μm)、在磁场中排列、压缩、烧结、溶液处理、等温时效,并缓慢冷却。低温处理包括将样品浸入液氮中30分钟,然后自然恢复到室温。样品根据其相对于磁化轴的方向分组,并进行弯曲和硬度测试,其中一些样品经过了低温处理。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通知全文↓↓↓↓↓↓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
2024
-
02
-
01
浏览次数: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