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T之家IT之家 5 月 6 日消息,包钢集团 5 月 3 日发文表示,包钢稀土纤维气凝胶材料研发取得突破,具有低密度、低导热、高弹性与耐高温等特点。气凝胶材料在化工保温、新能源汽车、服装服饰等领域应用广泛,需求量及指标要求逐步提升。包头稀土研究院与兰州大学联合攻关,开发出一种柔性稀土纤维气凝胶,该材料具有低密度、低导热、高弹性、耐高温等特性,经各温度阶段导热系数对比,在该领域中指标处于先进水平。2022 年双方基于市场对高性能隔热材料需求及传统陶瓷纤维脆性不足等问题开展合作攻关,围绕高性能隔热材料必须具备轻质绝缘、高效隔热、高温稳定性能、力学性能良好等特点,最终确定分子诱导及阳离子空位调控策略,并成功研发出以镧铈等低成本、高丰度稀土为原料的稀土纤维气凝胶材料。IT之家查询发现,该材料在室温下导热系数低至 0.012W/(m・K),最高工作温度达 1600 摄氏度及以上,后续有望在航天器、化工及建材保温隔热、新能源电池防爆、深冷保冷、催化、环境污染物治理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发布时间:
2024
-
05
-
07
浏览次数:124
来源:南昌大学本网讯(资源与环境学院)近日,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谢显传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ynthesis of high-crystallinity Zeolite A from rare earth tailings: Investigating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n typical pollutants in rare earth mines”(以稀土尾矿为原料制备A型沸石及其对稀土矿山典型污染物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稀土是重要的全球性战略矿物资源,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稀土资源供给和消费国,江西省赣南地区是全球离子型稀土的重要产地和冶炼加工地。近数十年赣南稀土矿产开采产生了大量的稀土尾矿土,导致矿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重金属、氨氮、氟、磷酸盐等环境污染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稀土产业绿色生态持续发展。开展稀土尾矿资源化利用研究,对矿区环境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和生态修复,对稀土产业和赣南当地社会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该论文基于稀土尾矿富含硅铝元素的特性,采用简易碱熔-水热合成法,成功将稀土尾矿转化制备成高结晶度的A型沸石材料。通过吸附实验发现,合成的A型沸石对稀土矿山中主要典型污染物(镉、铜等重金属离子以及氨氮、磷酸根离子和氟离子)不仅吸附...
发布时间:
2024
-
05
-
07
浏览次数:74
闫冰教授团队Material Horizons:合成多功能Eu (III)修饰的HOFs,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部分致癌物的监测以及潜在指纹识别来源: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识别安全是数据安全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新兴问题。生物识别系统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 (如指纹、脸象、虹膜等)和行为特征 (如声音、步态、笔迹等)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技术。其核心在于如何获取这些生物特征,并将之转换为数字信息,存储于计算机中,利用可靠的匹配算法来完成验证与识别个人身份的过程。指纹作为一种个人“身份证”和“信息银行”的信息特征,是生物识别的首选技术。当手指接触物体表面,汗液分泌物和油性物质会形成摩擦脊图案的印记,被称为潜在指纹 (LFP)。LFP是犯罪现场最常见的指纹类型,肉眼几乎看不见。因此,LFP的提取和识别在刑事调查、个人身份识别和生物识别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根据现有研究,建立一套高效、完整、精确的LFP提取和识别系统仍存在挑战。我院闫冰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氢键有机框架材料(HOFs)的功能化研究,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的成熟,该团队借助AI将功能化的HOFs应用于生物识别领域,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相关工作以“Multifunctional Eu(III) Modified HOFs: Roxarson...
发布时间:
2024
-
05
-
06
浏览次数:76
来源: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近日,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师贾恒、滕英跃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秦伟平教授,在基于光频上转换技术的三维立体彩色显示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连续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区Top, IF:15.1)《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2区, IF:9)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但作为三维世界的感知者,人类所获得的可视信息包括图像、动画、视频等却是二维平面的。这些基于二维显示技术的信息无法满足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习惯。相反,人脑更习惯于从三维的角度来获取信息。因此,发展符合人脑感知的裸眼真三维立体显示技术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目前,市场主流的三维显示技术包括助视化立体显示、全息三维立体显示等主要是利用双目视差或心理深度暗示来营造虚拟三维成像空间,大脑通过沉浸式的视觉场景接受显示图像差异产生立体的显示幻象。然而,这些模拟的虚拟视觉场景长时间沉浸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视觉疲劳,甚至引起失眠及精神障碍等。因此,开发符合人眼感知的具有真正物理深度的裸眼真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对于推动信息显示领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挑战,研究团队设计构建了多层核壳纳米结构,通过调控多种稀土离子的空间分布、掺杂浓度和...
发布时间:
2024
-
05
-
06
浏览次数: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