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能源学人南京大学唐少春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通过精准调控原子掺杂二维稀土氧化物能实现超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特别有趣的是,A位掺杂LaFeO3催化活性(B-LaFeO3)明显优于B位掺杂(A-LaFeO3)。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自模板策略,制备出高比表面积和可控原子掺杂的介孔钙钛矿结构氧化物纳米片(MPONs)。当稀土元素铕(Europium, Eu)掺杂LaFeO3的MPONs用作析氧反应(OER)催化剂时,仅仅267 mV的过电位即可达到10 mA cm-2电流密度。理论计算和实验分析均证实了A位掺杂的优势,且进一步揭示高催化活性归因于多孔结构和增强的晶格氧参与度。该研究成果近日以“Ultra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mesoporous perovskite oxide nanosheets with rare-earth-enhanced lattice oxygen participation for superior water oxid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27 (2025) 255–261。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彪为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唐少春教授、孟祥康教授与南京师范大学付更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析氧反应(OER)是水分解、燃料电池...
发布时间:
2025
-
04
-
02
浏览次数:90
来源:厦门大学固体氧化物电池作为高效的能源转换设备,在可持续能源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传统钙钛矿型空气电极面临着活性有限、稳定性差和电化学性能衰减快等挑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日,能源学院孙毅飞副教授团队与利物浦大学屠昕教授、科廷大学邵宗平教授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Co-expression of multi-genes for polynary perovskite electrocatalysts for reversible solid oxide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应用多基因共表达策略,对LnBaCo2O5+δ钙钛矿体系进行了系统性设计,通过贝叶斯优化的符号回归方法解码了材料活性描述符,发现构型熵(Sconfig)、离子半径(R)和电负性(χ)的协同作用对催化性能起决定性作用。研究团队构建了包含50多种钙钛矿的材料库,挑战了传统单一描述符优化材料的思路,凸显了多参数协同效应在材料设计中的重要性。基于创新开发的可解释机器学习流程,团队在177,100种未探索的成分中筛选并验证了三种优异的电催化剂,尤其是(Pr0.05La0.4Nd0.2Sm0.1Y0.25)BaCo2O5+δ (PLNSY)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电解池模式下均表现出卓越的活性和稳定性。物理表征和理论计算揭示了PLN...
发布时间:
2025
-
04
-
01
浏览次数:39
来源:自然资源部据Mining.com网站报道,塔隆金属公司(Talon Metals Corp)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塔马拉克(Tamarack)镍矿取得一个块状硫化物发现,可能使得现有铜镍钴资源量大幅增长。26日,公司在公告中称,已经把新的钻探结果用于资源量更新,为支撑环境许可申请,准备完成一项可行性研究。工作过程中,勘探团队对以前的一个钻孔进行了检查,该孔在707.75米深处见到明显矿化,见矿8.25米,硫化物含量95%。这是5个月来该公司取得的第二个重大发现。2024年10月份,公司宣布在邻近的密歇根州发现了博德达希(Boulderdash)铜镍矿。塔马拉克的新发现位于现有资源量范围以下150米和以南50米,此前钻孔曾见到7.74米的块状硫化物,镍品位8.01%,铜2.87%。塔隆公司指出,这个位置很重要,可能是矿体侧向延伸带,钻探工作量不足,可能会见到塔马拉克截至目前最高品位的铜镍矿化。该公司还认为新发现很及时,因为特朗普总统刚签署行政令扩大关键矿产生产。“塔隆公司已做好准备——我们经营者美国唯一将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团队,致力于发现新的铜镍钴矿”,公司首席执行官亨利·范· 鲁恩(Henri van Rooyen)表示。塔隆公司首席勘探官(Chief exploration officer)布莱恩·古德纳(Brian Goldner)透露,塔马拉克...
发布时间:
2025
-
04
-
01
浏览次数:37
光致伸缩效应是材料在光照下产生非热形变的现象,能够将光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在光机电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目前研究人员已在半导体、铁电材料、液晶高分子及杂化钙钛矿等多种体系中观察到该效应,但不同材料的机理和性能差异显著。迄今为止,多数无机固体材料的光致伸缩强度普遍低于0.01%,相较铁电材料的电致应变(0.1%)存在数量级差距,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开发高性能无机光致伸缩材料,成为该领域长期以来的核心挑战。在前期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易志国研究员团队首次在钒酸铅(Pb3V2O8)陶瓷中发现光诱导相结构演变的现象,并伴随着高达0.4%的显著光致伸缩响应,性能媲美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Matter 2023, 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2.09.028)。但是,在Pb3V2O8陶瓷中实现光致相变需要极大的光强,导致光致伸缩效率较低,同时,样品的光热效应也非常显著,辐照区域温度高达60 ℃以上,进而导致光致相变和光致伸缩现象的机理分析更为复杂,也不利于光致伸缩器件的开发设计。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
2025
-
03
-
31
浏览次数: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