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包钢集团在稀土院储氢中试车间顶棚上,摆放着一排排光伏发电太阳能板,是单纯推广、使用绿色能源,还是科研人员又在搞什么新花样?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稀土院寻找答案。“储氢”可再生能源的绿色“银行”众所周知,光伏/风力发电虽然是清洁能源,但可控性差、地域限制和无法储存始终制约着其发展。近年来,科学家积极寻找科学有效的可再生能源转化技术和储能载体,氢能产业进入人们的视野。氢能是国际公认的高效二次清洁能源,可应用于能源、交通、工业生产等众多领域,如果在风能、太阳能富裕时通过技术手段转化成氢能形态储存起来,需要时再转移、释放,这样的绿色“能源银行”既能解决能源浪费,还能发挥出1+1>2的环保效应。在“双碳”政策背景下,我国已将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列为“十四五”期间能源技术装备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但由于氢通常以气态存在,易燃、易爆、易扩散,对存储和运输条件要求异常苛刻。寻求安全、高效的储氢方法或材料,成为发展氢能产业的关键。“用稀土新材料”敲开氢能产业的大门固态储氢固态储氢相较于高压气态、液态储氢,具有体积储氢密度高、工作压力低、安全性能好等优势,是未来高密度安全储存利用氢能的发展方向。稀土院已在储氢领域已默默耕耘了40余年,从最初的电化学储能研究方向,到近些年发展势头强劲的稀土固态储氢材料,稀土院已获授权国际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包钢储氢产业的未来“氢”“稀”可见。稀土储氢材...
发布时间:
2022
-
10
-
13
浏览次数:29
来源:科技日报“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如何科学地、最大限度地降低煤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和CO2排放,是环境科技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岳松看来,“煤改气”是减污降碳的重要发展举措之一。然而,煤改气过程中高温型氮氧化物排放会增加,而氮氧化物是形成PM2.5、酸雨、雾霾和臭氧等污染物的重要前体物。因此,氮氧化物治理,也就是“脱硝”是大气污染长久治理的重点,也是“十四五”期间控制PM2.5和臭氧等多污染物的关键。日前,由沈岳松主持的项目《轻稀土基整体蜂窝式烟气脱硝催化剂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在2022年度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中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探索将稀土铈用于烟气脱硝“对于当前的大气污染治理来说,脱硝任务更加突出,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是当前耗能产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沈岳松介绍,烟气脱硝治理的关键在于应用高效脱硝催化剂。在此方面,我国前期引进、消化吸收了国外钒基脱硝催化剂技术,虽然部分缓解了氮氧化物的污染,但因其活性组分五氧化二钒属水溶性剧毒物质,它不仅在生产使用中,而且在废弃后仍具高毒性。如果废弃,会威胁环境安全,难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水溶性五氧化二钒用于脱硝催化剂还存在三个弊端。”沈岳松介绍,五氧化二钒在脱硝过程中会将烟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高效催化氧化为三氧...
发布时间:
2022
-
10
-
12
浏览次数:11
来源: 中国计量大学近日,我校光电学院徐时清教授团队在时间维度的颜色演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Manipulation of time-dependent multicolour evolution of X-ray excited afterglow in lanthanide-doped fluoride nanoparticle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2022,13:5739)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3489-1),并被Nature Communications编辑选为Research Highlight重点推荐。《Nature Communications》为自然出版指数子刊之一。中国计量大学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雷磊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徐时清教授为通讯作者。多色发光材料在多通道生物检测、高密度信息存储、多维度显示以及多功能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应用价值。目前调控多色发光的方法主要是改变材料化学组分或外场刺激条件,相比而言,利用余辉发光材料实现依赖于时间维度的颜色演变,能够有效避免因使用外场刺激条件而产生的负面效应。然而,关于无外场刺激条件下依赖于时间维度的颜色演变体系鲜有报道。该论文创新性地通过在NaLuF4基质...
发布时间:
2022
-
10
-
12
浏览次数:10
来源:人民日报本报北京10月9日电 (记者吴月辉、徐靖)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与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时间传递稳定度达到飞秒量级,频率传递万秒稳定度优于4E—19(相当于时钟在约1000亿年内的误差不超过1秒),可满足目前最高精度光钟的时间传递要求。该成果于10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秒是七大基本物理量之一。当前,人们所用“秒”的定义在1967年被确定,其由铯原子钟定义。铯原子钟的频率在微波波段,能做到1亿年误差仅有1秒。近年来,科学家们又开发了锶、镱等新型原子钟,它们的频率要更高,在光学波段,因此被称作“光学原子钟”,简称“光钟”。这有望形成新一代的时间频率标准——光频标,将在精密导航定位、全球授时、广域量子通信、物理学基本原理检验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精确的计时不应局限于实验室,还要“飞入寻常百姓家”。因此,不仅要有最精确的原子钟,还要有与之精度相匹配的时间传递技术。目前常用的时频传递方式有微波和光纤,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种神奇的激光——光学频率梳(光梳),能让人们测量频率和时间间隔更精确、更容易。基于光梳和相干探测的自由空间时频传递技术,是高精度时频传递的发展趋势。但此前,自由空间中的光频传输技术只能实现10公里量级的传输距离。此项研究中,研究团...
发布时间:
2022
-
10
-
11
浏览次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