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News
联系我们
  • 客服服务电话:021-64321087
  • 商业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技术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联系人:崔老师 
  • 服务邮箱:shxtb@163.com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8号楼107室
来源:科学网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编制的《深海富稀土沉积物资源勘查指南》团体标准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正式发布。这是国内外首部深海稀土资源勘查领域的标准。深海富稀土沉积物(也称“深海稀土”),是近年来在深海盆地中发现的一种富含稀土元素的沉积物,因中-重稀土含量高、资源潜力巨大,受到了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海底矿产资源,国内外尚没有适用于深海富稀土沉积物资源勘查工作的标准。随着调查研究逐步扩大和深入,制定相关标准对指导深海稀土资源的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等部门的支持指导下,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国内最早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十多年来,该所深海稀土资源勘查创新团队先后在西太平洋、东南太平洋和中印度洋发现了大面积富稀土沉积,在全球海底划分出了4个富稀土沉积成矿带,评估了全球深海稀土资源潜力,研发了深海富稀土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初步形成了深海稀土资源勘查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该所联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吉林大学等国内多家单位,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调查工作资料,牵头研编了该标准。据介绍,该标准是国内外首部深海稀土资源勘查领域的标准,提供了开展深海稀土资源勘查时涉及的术语和定义、勘查阶段及目标任务、矿产地质勘查、技术经济评价、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指南,适用于深海稀土资源海上...
发布时间: 2024 - 01 - 29
浏览次数:58
来源:X-MOL多取代氨基四氢萘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和具有生理活性的分子中。其相对构型与绝对构型对分子的生理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发展多取代氨基四氢萘的立体发散性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上,通过苄基碳氢键选择性活化,芳基醛亚胺与烯烃的 [4+2] 环化反应是合成多取代氨基四氢萘最原子经济性途径之一。相应的立体发散性环化反应是实现氨基四氢萘的立体发散性合成的理想途径。然而,目前仍没有合适的催化体系能实现该转化。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侯召民(Zhaomin Hou)主任研究员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单茂稀土金属烷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烯烃聚合与C−H键活化反应的研究。鉴于单茂稀土金属烷基络合物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开发和立体控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近日,侯召民主任研究员团队通过对单茂稀土金属有机催化剂的空间位阻调控(稀土金属和环戊二烯配体组合的调控),实现了首例芳基醛亚胺与烯烃的非对映发散性的 [4+2] 环化反应。采用大位阻的单茂钪金属催化剂,醛亚胺与苯乙烯和烷基烯烃发生反式选择性的 [4+2] 环化反应,以高的非对映选择性制备得到反式多取代1-氨基四氢萘化合物。采用小位阻的单茂钇金属催化剂,醛亚胺与苯乙烯和1,3-共轭二烯发生顺式选择性的 [4+2] 环化反应,以优异的非对映选择性得到顺式多取代1-氨基四氢萘化合物(图1)。该反应具有底物范围广、官能团兼容性好...
发布时间: 2024 - 01 - 29
浏览次数:66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近日,物理类国际权威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volume 124, issue 3, 15 January 2024)刊登了物理学院付浩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High quenching concentration of the CaLuAlO4:Er3+ upconversion phosphor with short-range energy migration》,经编辑精选为当期封面文章并作为Featured Article在期刊官网首页重点展示。硕士研究生罗天为第一作者,付浩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利用上转换发光的反斯托克斯效应,可以在红外光激发下实现从紫外到近红外波段良好的发光,在太阳能电池和生物医疗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了实现强发光,最直接的方式是增加荧光材料中发光中心的数量,即提高稀土离子的掺杂浓度来增强发光强度。然而,过量的掺杂(通常激活剂≥3 at.%)会导致稀土离子间的能量交叉弛豫以及能量传递导致的缺陷猝灭,进而导致荧光猝灭,即浓度猝灭现象。该研究发现,采用CaLuAlO4化合物作为上转换基质,稀土激活剂Er离子的优化浓度可达30 at.%,高出传统材料一个数量级。通过理论计算和光学表征发现,CaLuAlO4基质中稀土离子(或离子对)之间分布异类原子且间距大,稀土离子吸...
发布时间: 2024 - 01 - 29
浏览次数:57
来源: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极端光学创新研究团队”朱瑞研究员和龚旗煌院士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针对由界面物质扩散和离子迁移诱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衰退的难题,通过采用“物理气相沉积+高真空原位快速氧化”方法创新构筑非晶态稀土金属氧化物氧化镱(α-YbOx)多功能缓冲层,突破了基于金属氧化物缓冲层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25%的光电转换效率瓶颈,并且显著提升了电池的稳定性。1月18日,相关研究成果以“Multifunctional ytterbium oxide buffer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s”(多功能氧化镱缓冲层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为题,发表于Nature(《自然》)杂志。在“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清洁能源研究的重要方向。然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存在严重的物质扩散与离子迁移,这使得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和工作稳定性受限。通常,可以通过在电荷传输层与金属顶电极之间的界面引入多功能缓冲层来缓解上述难题。目前,这类多功能缓冲层主要为有机半导体浴铜灵(BCP)或金属氧化物氧化锡(SnOx)。然而,BCP存在热稳定性不佳的问题;SnOx则需要采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制备耗时长且前驱体价格昂贵。因此,亟需开发稳定性突出、工艺简单且电荷输运特性良好的新型界面缓冲层材料。鉴于此,研究团队基于对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半...
发布时间: 2024 - 01 - 25
浏览次数:75
Copyright ©Copyright 2018  2020 上海市稀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422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10140号
主办单位:上海市稀土协会 指导单位:上海市稀土材料开发应用办公室 承办单位:上海稀土产业促进中心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