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化学加网由于稀土离子的独特性质,稀土有机配合物催化的C−H官能化反应在机理、活性和选择性等方面与过渡金属催化存在显著差异。得益于阳离子型稀土烷基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展,近年来稀土催化的C−H官能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侯召民等人在这一领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辅助配体是稀土有机配合物催化C−H官能化反应的核心和关键,目前主要依赖于环戊二烯类配体。鉴于配体对配合物稳定性和活性的重要影响,寻找新型辅助配体并研究其稀土配合物稳定性和催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有望实现新的有机转化。受侯召民和Tamm等人工作的启发,作者认为氮杂环亚胺(NHI)负离子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类Cp配体,用于C−H官能化反应。由于氮原子强的供电能力和杂环有效的电荷分散能力,NHI负离子可以作为2σ,4π-型配体稳定稀土离子。本工作中,四川大学冯小明院士和董顺喜教授团队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NHI/稀土烷基配合物,发现其能高效催化吡啶和烯烃的直接C−H烷基化反应。作者首先制备了非手性的NHI/稀土二烷基配合物。在此基础上,合成了新型手性NHI 3及其稀土配合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配合物结构。鉴于吡啶衍生物的重要用途,作者首先考察了该类配合物在苯乙烯B1与2-苯基吡啶A1邻位C(sp2)−H烷基化中的应用。通过一系列条件考察发现稀土离子种类、NHI和碱性配体显著影响反应活性。作者进一步考察了这类新催化剂在烷基吡啶苄位C...
发布时间:
2023
-
05
-
17
浏览次数:24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
2023
-
05
-
16
浏览次数:10
来源:北方稀土氢能、储能技术是21世纪全球能源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氢能产业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由于氢通常以气态存在,具有易燃、易爆、易扩散属性,对存储和运输条件要求异常苛刻。寻求安全、高效的储氢方法或材料,成为发展氢能产业的关键。近年来,北方稀土坚持创新驱动,以稀土产业高附加值转型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管理机制创新为抓手,打造开放、共享的联合攻关创新平台,集中建设稀土系固态储氢装置技术成果产业化示范线,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全力推动稀土产业向宽领域、高端化迈进。稀土储氢材料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把氢气变成金属氢化物固体储存起来,储氢体积密度可达到液态氢密度,具有低压、无泄漏、安全等特性,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积极与行业内各方资源交流与合作,设计并制造出具有优良热量管控能力的高密度氢气回收-再利用系统,为工业用氢提供高效、可靠的氢气回收再利用固态储氢装置。该装置是全国储氢材料应用在回收利用系统的首台套设备,目前已申请专利13个,其中授权专利9个。“固态储氢装置就像一个大容量充电宝,可以把光伏、风电等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高密度存储起来,既解决了风光发电波动性强、利用难的问题,也将改变目前过度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制氢的现状,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稀土院副院长、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总经理刘威向记者介绍...
发布时间:
2023
-
05
-
16
浏览次数:7
来源:X-MOL兼具手性材料独特物理化学特性和金属卤化物钙钛矿优异光电性能的手性钙钛矿,已被广泛应用于自旋滤波、非线性光学、体光伏、铁电和圆偏振光探测等领域。然而,针对手性钙钛矿中手性有机胺与非手性无机框架之间手性传递机制的研究依然匮乏,这极大的制约了新型自旋和偏振型光电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静水压力作为独立于温度和化学组分的第三个物理量,其可以有效的调节材料的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被认为是发现新现象、阐释新机理、制备新材料最便捷高效的研究手段之一。目前,将静水压力应用到非手性钙钛矿中,已实现对其带隙、光电流、发光效率、载流子寿命和电阻率等参数的高效调控。因此,通过静水压探究手性钙钛矿中结构演化与光学行为之间的构效关系,有望揭示极端条件下手性钙钛矿中手性信号传递的微观结构机制。基于此,郑州大学化学学院臧双全教授(点击查看介绍)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吴雨辰研究员(点击查看介绍)团队合作,设计、制备了一对新颖的Dion-Jacobson型手性二维钙钛矿(S/R-3PYEA)PbI4(3PYEA2+ = C5NH5C2H4NH32+),并首次将静水压力应用到手性钙钛矿中,通过多种原位高压表征技术(原位高压荧光光谱、吸收光谱、拉曼光谱、寿命光谱和同步辐射XRD),系统的研究了高压下(S/R-3PYEA)PbI4的结构演化和光学行为变化。当(S/R-3PYEA)PbI4被施加7.0 GPa...
发布时间:
2023
-
05
-
15
浏览次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