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题:Multiple Strategies Enhance the RO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Energy-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Water Purification and Sterilization通讯作者:朱忠洪,广西师范大学;邹华红,广西师范大学作者:李云岚,艾菊芬背景介绍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其所导致的缺水和诱发了人类高的癌症与疾病爆发的事故不断发生,尤其是由纺织工业为主排放的大量染料污水及细菌滋生造成的水体污染。染料污水的透光率极低且能够吸收光线,导致大幅度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及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并且存在一些生物毒性较大的有机成分,已经严重破坏了水体自净功能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细菌滋生也是破坏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一旦细菌等有害微生物进入水体就会使水质恶化甚至发出恶臭,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开发和拓展用于高效净化染料污水和杀菌的新型光催化系统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且对于改善由水污染和细菌引发的慢性疾病极具重要意义。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
2023
-
05
-
11
浏览次数:16
来源:X-MOL金属有机框架(MOF)是一类新兴的多孔材料,由于其在气体分离、能量存储、水收集和碳捕获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潜力而备受关注。MOF是由周期性排列的金属蔟和有机配体链接而成,而合理的配体设计是调控MOF拓扑结构的关键——通过调节有机配体的尺寸大小、取代基以及几何构型,MOF的拓扑结构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影响MOF的孔性质及应用。周宏才团队将这种设计策略进一步引入锆基MOF中,设计了甲基化的4,4'-联苯二甲酸来构建一种名为PCN-700的MOF。PCN-700含有配位不饱和的锆簇,具备bcu拓扑网络。这些探索极大地丰富了MOF的结构,赋予了这类功能材料巨大的应用潜力。稀土元素(RE)和羧酸配体之间多样的配位模式促进了各式各样的多核簇的出现。然而,在MOF研究的早期阶段,多核稀土簇常常被视为合成上的偶然产物,而大多数已报告的稀土MOFs都是基于单核/双核簇或链状蔟。稀土多核簇的稀缺性可归因于它们动态多变的配位模式,难以在MOF合成过程中获得。因此,需要构筑合适的配位环境来稳定稀土多核簇。在此前的工作中,周宏才课题组通过降低三/四羧酸配体的对称性,获得了一系列基于12、14或18连接RE9簇的MOFs。时至今日,尽管稀土MOF的结构设计领域有着许多进展,但通过合理的配体设计来诱导产生前所未有的多核簇和全新拓扑结构仍然是一个挑战。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道峰、范卫东团队...
发布时间:
2023
-
05
-
11
浏览次数:36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稀土是国家重要战略性资源,不仅在催化剂、玻璃和陶瓷等传统领域有诸多应用,同时也在风力涡轮、电动汽车和储氢电池等新兴行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资源。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张宇泉副教授课题组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增长联合研究院等科研团队合作,针对我国轻稀土资源开展了物质代谢和时空演变规律研究。近期,相关成果先后在环境领域高影响力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镧作为镧系金属中原子序号排第一(No.57)、稀土金属中产量第二的金属元素,在催化剂、光学玻璃、陶瓷、电池以及合金等传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针对我国范围内镧金属的物质代谢相关研究匮乏。团队基于大量数据整理,结合实地调研和市场数据库资料等多种途径,采用动态物质流的方法刻画了2011至2020年我国镧金属的物质代谢和时空演变规律。各种稀土金属由上游的稀土矿经开采分离冶炼成不同的稀土金属单质,然后加工制造应用于不同的领域。由于不同稀土元素在稀土矿中的配分不同,同时下游市场对于稀土元素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下游市场需求与上游稀土矿中的不匹配导致了稀土市场上同时存在供给过剩以及需求不足的矛盾现象。团队选取稀土元素中配分...
发布时间:
2023
-
05
-
09
浏览次数:10
来源:中国石化石科院近日,中国石化石科院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稀土新材料”重点专项“稀土分子筛催化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启动会,标志项目正式启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专项一处处长衣丰涛、院长石科院李明丰到会并致辞。专家组、项目参研单位领导及部分科研骨干参会。在“双碳”及炼油向化工转型的大背景下,催化裂化面临着提高转化深度和三烯产率、降低碳排放等诸多挑战。“稀土分子筛催化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和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会上,项目负责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罗一斌教授等项目及课题负责人向专家组汇报了项目实施方案。专家组组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晴棠,专家组成员包括李大东、舒兴田院士,项目责任专家宿彦京教授、稀土专项专家委员会专家朱明刚教授、沈美庆教授、石化联合会李文军教授、中国有研科技集团于瀛教授、北京大学刘海超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金森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王戈教授以及北京理工大学计划财务处处长黄韬。专家组对项目实施方案给予肯定并指出,催化裂化作为炼厂最重要的炼油工艺之一,面临催化剂高活性与低焦炭产率难以兼顾的重大挑战。项目组应促使理论研究与工业实践的相互协同作用,...
发布时间:
2023
-
05
-
09
浏览次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