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传统锰基阴极在中温下的低性能使其不适用于质子导电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H-SOFCs)。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组在La位掺杂Sc元素用来修饰传统的La0.5Sr0.5MnO3阴极。虽然Sc在La位的溶解度仅限于2.5%,但少量的Sc可以改善材料的氧离子和质子传输能力。此外,当掺杂浓度超过2.5%时,会形成次级相ScMnO3。次相的生成通常被认为会造成性能衰减,但ScMnO3良好的质子扩散能力,反而促进了此材料作为H-SOFCs阴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700℃时产生1529 mW/cm²的高电池输出。本研究工作主要是关于质子导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新型阴极材料的设计。H-SOFCs阴极的研究现在是领域内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有许多科学与工程问题亟待解决。领域内最流行的方法是制备高性能的新型材料来解决这一问题。虽然新的阴极材料在电池输出性能方面的确有一些优势,但其在稳定性、热匹配性上还无法与传统锰基阴极相比较。然而,传统锰基阴极的阴极催化活性较差,限制其在H-SOFCs中的应用。如果能提升传统锰基阴极的催化活性并保持其良好的稳定性,势必会为H-SOFCs阴极提供一些新的选择。基于这一设想,我们对传统La0.5Sr0.5MnO3(LSM)阴极进行改性研究。掺杂是提升材料性能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但传统研究对于LSM的掺杂主要是集中在钙钛矿ABO3...
发布时间:
2024
-
12
-
12
浏览次数:100
上海市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新材料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为抢占未来材料发展前沿,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高地,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需求牵引、应用为核,创新驱动、范式为先,以打造智能引擎和促进中试转化为关键支撑,推动新材料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全力打造材料新物种进化基地和未来材料创新高地。聚力建设纤维、膜、生物制造3大创新高地,培育壮大复合材料、催化新材料、电子化学品、高温超导、石墨烯5个产业集群,打造深度赋能的材料智能引擎,“3+5+1”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到2027年,3大创新高地和5个集群占新材料产值比重达到90%,开发应用3-4个新材料垂类人工智能模型。建成12家新材料中试基地,新增2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新材料产值达到3500亿元,新材料占原材料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5%。二、实施谋方向提能级行动(一)着力新赛道增强产业动能加快前沿材料产业化,加快超导带材、电缆、磁体应用技术开发,提升石墨烯高导铜、石墨烯铝等性能,支持在高端医疗装备、航空导线、航天轻量化等领域首发应用。围绕智能材料、介孔材料、量子点材料...
发布时间:
2024
-
12
-
11
浏览次数:79
上海市加快培育材料智能引擎发展专项方案(2025-2027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落实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的工作要求,推动上海新材料产业主动适应和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确保优势引领地位,根据《上海市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制定本专项方案。一、总体要求(一)发展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顺应和掌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趋势新机遇,把建设材料智能引擎作为上海新材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主攻方向之一,通过创新范式革新,提升源头性技术储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围绕“信息数字化、创新智能化、数字产业化、材料高端化”总体思路,应用新技术,提升材料创新和经营主体能级;探索新经验,解决材料数据资源盘活难题;催生新突破,强化高端材料保障能力。以AI赋能材料“研试产用”全流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开辟先进制造业跃级发展新路径,为上海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立数字经济发展的先锋示范引领提供坚强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整体布局和示范先行相结合。把握新材料和数字技术未来趋势,围绕“AI赋能材料”全环节,系统谋划发展路线图;聚焦行业共性难...
发布时间:
2024
-
12
-
11
浏览次数:87
来源:材料牛近日福建农林大学袁占辉团队在国际TOP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Photo-induced Synthesis of Ytterbium and Manganese-Doped CsPbCl3 Nanocrystals for Visible to Near-Infrared Photoluminescence with Negative Thermal Quenching的研究性论文。该论文以福建农林大学为第一单位,硕士研究生方晓晨为第一作者,袁占辉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闽江学院的郑标副教授和王莉玮教授等参与了该工作。该论文围绕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CsPbCl3:Mn/Yb的可见-近红外发光二极管(Vis-NIR-LED)制备和应用,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光诱导合成方法,利用四氯化碳作为卤素源,在室温下制备CsPbCl3:Mn/Yb纳米晶,通过Mn的发射(4T1g→6A1g)与Yb的发射(2F5/2→2F7/2)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实现了Yb于980nm的负热猝灭发光,解决了由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固有的低热/氧/湿稳定性和严格的合成工艺限制其实际应用的问题。基于CsPbCl3:Mn/Yb NCs的pc-LED器件的性能。(a)电致发光(EL)光谱,插图展示了紫外线芯片和构建的pc-LED器件的照片。(b)CIE色坐标。(c)pc-LED器件在不同电流下工作时...
发布时间:
2024
-
12
-
11
浏览次数: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