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植物科学最前沿2024年10月12日,四川农业大学范益军与罗傲雪教授团队在“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中科院1区TOP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omics combined with physiological analysis provided new insights into the Enhancing Dendrobium nobile Resilience to Cu Stress through Ce Modulation的研究论文。 金钗石斛为兰科石斛属植物(Dendrobium nobile),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生长在四川和贵州交界处。铜(Cu)是一种天然元素,作为环境中的污染物越来越普遍,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的结合加剧了这一趋势,导致自然环境中的铜元素含量较高,对植物产生金属胁迫。金钗石斛的主要分布地区的土壤铜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而使金钗石斛暴露在升高的铜胁迫下。这种情况强调了探索培养策略以提高铜耐受性、促进金钗石斛产量和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了解植物抵抗重金属胁迫的机制至关重要,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稀土元素铈(Ce)在减轻金钗石斛中铜(Cu)毒性方面的功效,结合生理生化和转录分析我们证明铈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金钗石斛对铜的耐受性。实验结果显示,补充铈显著改善了铜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发布时间:
2024
-
10
-
23
浏览次数:149
...
来源:自然资源部米特里尔金银公司(Mithril Silver & Gold)在墨西哥的科帕尔金(Copalquin)项目9000米钻探首批结果见矿良好。主要见矿情况为:在99米深处见矿4.6米,金品位5.51克/吨,银182.4克/吨。其中包括厚2.4米、金10.24克/吨和银335克/吨的矿化,以及厚0.6米、金品位28克/吨和银997克/吨的矿化。这些结果来自首个钻孔,目标较初步资源量范围浅,位于科帕尔金“1号靶区”资源区西端的埃尔雷富希奥(El Refugio)老矿山内。1号靶区东侧钻孔见矿情况为:在98米深处见矿9米、金品位2.06克/吨、银90.26克/吨,其中在99米深处见矿1米、金品位2.14克/吨,银259克/吨。公司认为,在10公里宽的区域内可能存在一个“非常大的浅成热液金银系统”,“至少还有3个类似1号靶区规模的区域可供钻探,以及几个可供野外工作的区域”。“我们的科帕尔金项目将成为下一个世界级金银矿集区”。6月份以来,索莱达德(Soledad)、科梅塔(Cometa)和雷富吉奥区域钻探进尺近4900米。10月底,公司将开始更多钻探。目前该项目矿石资源量为240万吨,金品位4.8克/吨,银141克/吨。30%属于推定资源量。该矿区在1850年至1910年曾开采过。
发布时间:
2024
-
10
-
23
浏览次数:122
...
来源:清华大学物理系高温超导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的核心前沿课题之一。铜基氧化物是最受关注的高温超导材料,其中的3d9电子结构被认为在高温超导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与铜基氧化物类似,镍氧化物也可以具有类似的3d9电子结构,因而受到极大的关注。此前的镍氧化物超导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无限层的薄膜材料。但是其超导转变温度相对较低,且材料制备难度较大。最近,双层和三层RP相的镍酸盐Lan+1NinO3n+1(n = 2, 3)体材料被发现在高压下表现出非常规超导行为[Nature, 621,493–498 (2023); Nature, 631,531–536 (2024);Nature, 634, 579-584 (2024)],其中La3Ni2O7的超导转变温度更是进入了液氮温区,因而引发了新一轮超导研究的热潮。在常压下,Lan+1NinO3n+1还表现出许多有趣的性质,例如轨道依赖的电子关联效应、非费米液体行为和密度波转变等。对常压下物理性质的研究将有助于对双层和三层镍氧化物超导材料新奇物性的理解。此前,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清华大学物理系杨乐仙课题组及合作者研究了La3Ni2O7和La4Ni3O10的电子结构及电子关联性质 [Chin. Phys. Lett.41, 087402 (2024), arXiv: 2405.19853]。近期,杨乐仙课题组及合作者利用时间分辨的反射率测量...
发布时间:
2024
-
10
-
22
浏览次数:135
...
来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铜锌锡硫硒(Cu2ZnSn(S, Se)4,CZTSSe)太阳能电池因其组成元素丰度高且无毒、工业兼容性好等优点,为实现大规模、低成本薄膜光伏应用提供了重要路径,吸引了广泛关注。然而,CZTSSe材料的多元组分使其表现出复杂的原子自掺杂和缺陷特性,导致电池器件电荷非辐射复合和光电转换效率损失。通过缺陷调控实现电池效率提升面临重要挑战。一方面,电池器件电荷损失的微观路径及相应的缺陷在实验中尚未被准确鉴别;另一方面,CZTSSe的结晶和缺陷形成主要受与动力学相关的固态非均相反应控制,传统热力学调控途径难以有效抑制电池缺陷。因此,精确识别缺陷类型、全面理解缺陷形成机制以及有效调控缺陷形成过程,是当前CZTSSe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关键需求。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孟庆波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关联分析的缺陷鉴别新方法,并开发了多元合金化辅助的动力学调控方法来抑制CZTSSe中深缺陷的形成,从而显著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首先通过器件模拟实现了电池性能参数与缺陷类型的直接关联,并通过数据累积分析识别出SnZn给体型缺陷是CZTSSe中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缺陷。进一步发现,在CZTSSe的多步结晶反应过程中,缓慢且不完全的Sn/Zn阳离子交换是导致该缺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基于此,采用多元素合金化策略,通过异质元素掺杂降低金属-硒(...
发布时间:
2024
-
10
-
22
浏览次数: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