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财富网
近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樊凯博士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研发“黑科技”—稀土杂化改性滤膜,自带发光性能,可实现对蛋白、胶体和病毒等污染源的动态过滤分离,堪称过滤圈中的“007”!
该项研究不仅实现我国在国际膜污染表征领域上的重大研究突破,还将用于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病毒灾害的侵袭。该成果现已发表在膜材料制备和表征领域国际最顶级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上,国内唯一宣传膜科技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专业性科技期刊《膜科学与技术》也对这项研究进行了报道,引发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樊凯博士表示,该研究有别于传统的滤膜材料制备项目,着重在于解决高分子膜行业的两大痛点问题:一是如何有效提升膜的抗污染性能;二是如何精准表征膜的污染程度和清洗效率。
与传统滤膜相比,“稀土杂化改性滤膜”具有更强的抗污染性和使用寿命。樊凯博士团队使用了跨膜压差(TMP)和膜通量两项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均显示,“稀土杂化改性滤膜”不论是在使用周期还是抗污染性能上,都超过了传统膜的3倍以上。
“比如说,最直观的通量指标显示,在相同的时间和污染源条件下,这种改性膜的水通量依然能维持在最初通量的93%以上,而传统膜已经降到40%左右。”樊凯表示,水通量就是滤膜产出干净水的能力,可见,改进的滤膜具有很强的抗污染性能。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传统滤膜在生产使用过程中还存在无法精确表征膜污染程度和清洗效率的难题。
对此,樊凯也表示,这正是团队集中攻克的难点之一。“不论是平板膜还是中空纤维膜,它们在膜反应发生器内都是大量有序排布的,而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或者若干个膜被污染,但目前的技术无法实现对污染膜的精细化表征,当出现膜污染问题时只能把整个膜组件全部更换,这样就会造成大量材料资源的浪费。”
“因此,这种改性滤膜的自发光性能就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因为滤膜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的阻挡,导致膜发光强度的改变,正是利用这种变化,通过仪器的检测甚至肉眼的观察,就可以实现对膜污染程度和清洗效率的实时智能化响应,从而更加精准有效的把控滤膜的更换时间和频率。”樊凯介绍说,这也是他们选择稀土杂化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在实现对膜污染程度的定量化表征上还需要强化技术支持。而樊凯表示,这一点他完全不担心。因为结合重电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就可以将相关检测数据导入大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的网络共享,从而实现了对滤膜的多方运维和有效监控。
不得不说,此项研究突破极大鼓舞了重电科研工作者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的信心。在双高院校的建设之路上,重电的实践探索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双高院校”崭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已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