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News
联系我们
  • 客服服务电话:021-64321087
  • 商业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技术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联系人:崔老师 
  • 服务邮箱:shxtb@163.com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8号楼107室

我国学者在零膨胀超因瓦材料合成领域取得新进展

日期: 2021-08-18
浏览次数: 6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90042、21731001、21971009)等资助下,北京科技大学邢献然教授团队在稀土永磁材料的反常热膨胀行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果以“R2(Fe,Co)17的宽温区超因瓦属性(Ultrawide Temperature Range Super-Invar Behavior of R2(Fe,Co)17 Materials (R = Rare Earth))”和“具有塑性的低成本轴向零膨胀双相合金(Plastic and Low-cost Axial Zero Thermal Expansion Alloy by A Natural Dual-phase Composite)”为题,近期分别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7.05550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5036-1。

因瓦合金是一类零(低)热膨胀金属材料,目前使用的因瓦合金力学强度低,机械加工性能差;同时零膨胀温度窗口窄,温度稳定性低,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宽温区“超因瓦合金”(温区宽于200 K,且涵盖室温)。

邢献然教授团队在经典稀土永磁化合物R2Fe17引入部分Co原子(R=稀土元素),制备出单相负热膨胀Ho2(Fe,Co)17磁性材料,中子衍射确定其为亚铁磁结构(图1a)。Co占位Fe亚晶格,Fe原子3d轨道的成键状态明显变化,晶格与磁的耦合作用增强了Fe原子磁矩,提高了居里温度,实现了负热膨胀到正热膨胀的连续调控,获得了一系列宽温区零热膨胀金属材料(其中Ho2Fe16Co的零热膨胀区间达到了458 K)(图1)。

上述单相零膨胀材料表现出固有的脆性,机械加工性能急需改善。该研究团队利用一步共晶反应法,在具有优异塑性的α-Fe相中引入4at.%的稀土Ho金属,生成了具有脆的负热膨胀Ho2Fe17金属间化合物(H相)和软的正膨胀α-Fe两相共晶(图2a)。所制备的零膨胀双相合金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压缩强度近800MPa,塑性得到明显改善),并在宽温区具有稳定优异的循环性能,克服了宽温区零膨胀与强韧化超因瓦合金难以兼容的问题。



Hot News / 相关推荐
  • 2025 - 01 - 10
    点击次数: 37
    来源:X-MOL在信息加密领域,具有多荧光特性的智能水凝胶展现出巨大潜力。镧系元素作为荧光掺杂剂,与碳点(CDs)、量子点以及有机染料相比,具有发光效率高、发射线尖锐、斯托克斯位移大、光稳定性好、耐化学和生物降解等显著优势。将镧系离子(如Eu3+和Tb3+)引入水凝胶中,能够赋予其光致发光特性,在生物成像和信息加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大多数报道的依赖镧系离子的发光水凝胶存在缺陷,它们无...
  • 2025 - 01 - 09
    点击次数: 160
    来源: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氟硼化合物通常表现出优秀的荧光性质,近年来氟硼二吡咯(BODIPY)的荧光发光材料已经在超高清有机发光二极管(UHD-OLED)显示技术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他类型的氟硼荧光化合物存在诸如光谱较宽等问题,这限制了其在UHD-OLED中的应用潜力,开发新型窄光谱发光材料是当前领域的重点亦是难点。近日,我院游劲松教授/宾正杨教授团队揭示了中心对称构型在构筑氟硼类窄光谱发光材料中的...
  • 2025 - 01 - 09
    点击次数: 131
    来源:中国科学报一项研究提出,生产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所需要的稀土元素可以通过人为制造“电场”更加环保地从地下提取。1月6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如今,电子产品中的大多数稀土元素都是通过使用有毒化学物质从矿石中开采并提取的。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数千吨化学废弃物,污染附近的地下水和土壤。然而,如果使用“人造电场”将这些元素集中到一起,就可以减少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的需求。“想象一群人被...
  • 2025 - 01 - 08
    点击次数: 14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在稀土电驱开采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克服了规模化应用中的技术瓶颈,使稀土采收率大于95%,浸取剂用量减少80%,开采时间缩短70%,所需电能节约60%,向环境排放的氨氮量降低95%,表现出潜在的经济可行性。最新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25年1月6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可持续》(Nature Sustainability)。阅读原文
  • Copyright ©Copyright 2018  2020 上海市稀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422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10140号
    主办单位:上海市稀土协会 指导单位:上海市稀土材料开发应用办公室 承办单位:上海稀土产业促进中心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