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News
联系我们
  • 客服服务电话:021-64321087
  • 商业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技术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联系人:崔老师 
  • 服务邮箱:shxtb@163.com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8号楼107室

江西理工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高质量发展

日期: 2022-11-10
浏览次数: 3

来源:mbachina


近年来,江西理工大学学校党委始终牢牢把握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地位和作用的这个极端重要定位,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问题,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个路径指引,不断推进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始终坚持党建与“潜心立德树人”相结合,大力培养“六有”大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毕业生“德育答辩”,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建立了“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在学生宿舍设立“辅导员工作室”“学生党建工作室”和“班主任工作室”,关注学生思想和引导学生成长,形成富有特色的“个十百千万”思政品牌;积极探索VR+红色教育等新的育人新途径,建成了“VR+红色教育”实践基地。

打造课程思政建设“网”。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理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之间的逻辑关系,建设课程思政育人新平台,在全省率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组织遴选394门课程开展改革试点,探索编写“课程思政”的系列教学资料,4门专业课获批了江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结项通过完成验收。

形成思政育人课程“链”。学校大力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选优配强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队伍,完善辅导员和思政课队伍培训体系,建设了一支胸中有大局、心中有学生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联通思政育人每一个构成“点”。学校在教材、教法上寻找创新和突破点,推动建设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真正让思政因素“扎”进学生心里。深入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育人功能,组织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老区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加强网络思政课程点建设。大力推进融媒体建设,组织策划制作一批小而精的思政节目,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聚焦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区域性重要人才队伍建设高地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重点实施了“国家重点人才项目培育攻坚计划” 和“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支持建设和培育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构建“一个原则、两大目标、三级联动、四大举措”的“1234”立体化人才工作创新机制,人才工作被评为江西省人才工作“优秀案例”,着力打造了区域性重要人才高地。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强化党管人才意识,充分落实人才工作的校院两级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提升各部门、各学院的引才育才意识、服务意识,建立了“学校主导、学院主体、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科学高效的人才领导工作体系。

紧扣“两大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稀土学科”和“区域最具贡献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紧密与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赣州市人民政府深度合作,协同培养支撑稀土产业发展的人才链、创新链,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和稀土产业协同发展。

构建“三级联动”机制。建立了“学校-学院-学科”三级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联动机制,将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与学科建设目标相统一,将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重心落到学院、学科。进一步加强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了《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学生评价为主、同行同事评价为辅、各级党组织把关”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

推进“四大引培”举措。聚焦“高精尖”人才,以“合作+工程+平台+项目”为载体,聚才引智,以“校际合作”精准引才、“人才工程”重点引才、“平台建设”筑巢聚才、“项目研发”聚智用才。坚持以稀土产业发展和地方政府、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用项目和资金引导人才围绕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研攻关。

聚焦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区域与行业发展贡献度

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办学定位,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服务区域贡献攻坚战实施方案等文件,分别与鹰潭市、宜春市、赣州市及兴国县、章贡区等30多个市县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建立多个产业研究院;与省内稀土、钨、铜、新能源等行业重点企业精准对接,数十项科研成果得到转移转化;学校牵头组建中国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联盟,行业成员单位超40个,行业地位不断提升。近三年,授权发明专利近800项,转让78项;签订横向合同600余份,合同经费超4.5亿元。

聚焦国家稀土战略发展,高质量建设稀土领域世界一流学科

打造稀土领域“学科特区”。学校制定实施了系列文件,提出建设稀土领域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目标。牢牢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紧密对接国家稀土战略,把培养稀土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服务稀土产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作为学校的发展使命,打造稀土领域“学科特区”,以实际行动感恩奋进,创新发展。

培养稀土领域高素质人才。2011年,学校设立稀土学院,加强稀土领域的全学科专业链建设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共同设立稀土人才创新试验班,制定稀土学科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稀土领域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稀土领域科技创新。学校依托有色金属学科优势,努力将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学校以稀土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建立了以服务企业为核心、产业化为关键的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强了成果与企业的“面对面、零距离”接触,构架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桥梁纽带”。实现了一批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尤其是在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领域,成功研发了悬挂式稀土永磁磁悬浮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了世界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试验线。

助力稀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特色学科优势,获批建设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全国第14个,江西省唯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教育部稀有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江西省稀土磁性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磁悬浮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



Hot News / 相关推荐
  • 2025 - 04 - 10
    点击次数: 31
    自旋电子器件凭借低功耗、非易失性、超快读写等优势,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单晶氧化物自旋霍尔材料因其突出的电荷-自旋转换能力,被认为是开发低功耗自旋器件的理想候选材料。然而,如何实现单晶氧化物自旋霍尔材料与硅基平台的异质集成,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柔性磁电材料与器件团队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混合转移外延” 集成策略。研究实现了在硅衬底上单晶氧...
  • 2025 - 04 - 10
    点击次数: 31
    来源:X-MOL自1911年超导现象发现以来,室温超导始终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终极目标之一。基于BCS理论,金属氢因极高的德拜温度与强电子-声子耦合,是潜在的高温乃至室温超导体,但其极端合成压力远超当前技术极限,因此科学家们转而探索基于化学预压缩效应的富氢化物。近年来,氢化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二元氢化物的稳定压力与性能调控面临瓶颈,三元氢化物由于其化学多样性和结构可调性成为突破瓶颈的...
  • 2025 - 04 - 09
    点击次数: 99
    来源:中国科学院150年前,科幻大师凡尔纳预言,水将成为终极燃料。科学家一直努力发展能够将这一预言变为现实的各种可能的技术。其中包括通过阳光直接分解水获取氢气,这项被称为“光催化分解水”的技术属于低碳技术。目前,太阳能制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太阳能电池发电再电解水,其效率高但设备复杂且昂贵;另一种是太阳光直接光解水,即通过氧化钛等半导体材料在阳光下“一键分解”水分子。光解水自1972年被发现以来...
  • Copyright ©Copyright 2018  2020 上海市稀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422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10140号
    主办单位:上海市稀土协会 指导单位:上海市稀土材料开发应用办公室 承办单位:上海稀土产业促进中心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