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News
联系我们
  • 客服服务电话:021-64321087
  • 商业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技术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联系人:崔老师 
  • 服务邮箱:shxtb@163.com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8号楼107室

物理系王亚愚研究组合作揭示镍基超导体中的氧空位及相关电子结构

日期: 2024-07-17
浏览次数: 7
来源:清华大学物理系


自从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被发现以来,凝聚态物理学界就致力于在相似结构的镍氧化物中探测可能存在的高温超导体。2023年,中山大学王猛研究组发现双层镍氧化物单晶La3Ni2O7-δ在高压下具有高达80K的超导转变温度,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然而,该体系中较小的超导相比例表明其中可能具有较强的空间不均匀性和电子相分离,因此需要一种局域探测手段来区分样品中的不同相及对应的电子结构。
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王亚愚研究组合作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技术,揭示了La3Ni2O7-δ单晶中氧原子空位的特征及其对电子结构的影响。
该研究开发了新的能量过滤多片层电子叠层衍射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La3Ni2O7-δ中氧原子空位的原子尺度高精度定量表征。电子叠层衍射(MEP)成像技术是近年来电子显微学领域的重要进展,陈震此前主导了该技术的突破,实现了优于20皮米的横向分辨率和纳米级别的纵向分辨率。MEP原理上可以用于确定局域原子空位和掺杂原子的数目,但这种定量测量此前尚未在实验中实现。该研究通过引入电子能量过滤器,过滤掉成像中的非弹性散射电子,极大地提高了重构图像的精度,首次实现了原子尺度氧空位含量的精确测量。
La3Ni2O7-δ的晶胞由两层NiO2面组成,而氧原子占据三个不等价的位置:外部顶点位(位于NiO2面外侧)、平面位(位于NiO2面内)、内部顶点位(位于两层NiO2面之间)(图1a)。值得注意的是,内部顶点氧连接相邻两层NiO2面,为3dz2电子提供层间耦合和超交换作用,可能是形成高温超导相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研究利用MEP直接观测到样品中氧空位的存在(图1b),并发现氧空位主要存在于内部顶点位上,而且样品不同区域的氧含量在纳米尺度出现明显区别(图1b对应样品区域的氧空位含量统计结果见图1c)。
进一步分析成像区域的EELS谱发现,对应氧原子轨道空穴型电子态的O-K边前置峰强度随着氧空位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图2a)。因此,氧空位诱导的掺杂电子主要占据O-2p轨道的空穴态,而非进入空的Ni-3d轨道。这意味着La3Ni2O7包含强的基态O-2p轨道成分和p-d轨道杂化(图2b),因此在强关联氧化物的分类中处于电荷转移区间,而此前发现的无限层镍基超导体RNiO2(Tc≈20 K)处于相反的Mott-Hubbard区间。由此表明La3Ni2O7更加接近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可能与其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大视场下O-K边前置峰强度的测量进一步证实了该体系氧含量在纳米尺度具有显著不均匀性(图2c),可能是其超导相比例较小的成因。
研究进一步利用STEM-EELS的原子级空间分辨率,揭示了不同氧原子位的2p轨道空穴态密度分布。如图3a-b所示,O-K边的前置峰主要存在于内部顶点氧和平面氧上,其强度随着氧空位含量增加同步减弱。因此,氧原子上的空穴态主要存在于面内和内部顶点氧上,而掺杂的电子也等权重地分布在这两个位置上,说明在这两个氧位上存在强p-d轨道杂化和共价性,如图3c所示。这也意味着在与La3Ni2O7相关的有效模型中,有必要考虑来自这两个位置的O-2p轨道的贡献。
研究首次在原子尺度精确测量了氧化物中氧空位的含量,进而将La3Ni2O7-δ中局域氧含量和电子结构直接关联起来,证明体系中存在强p-d轨道杂化和电荷转移机制,为镍基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同时,研究也发展了一种精确测定原子尺度轻元素含量的技术,为固体材料中普遍存在的原子缺陷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表征工具。
6月5日,相关研究成果以“La3Ni2O7-δ中氧空位和自掺杂配体空穴的可视化”(Visualization of oxygen vacancies and self-doped ligand holes in La3Ni2O7-δ) 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亚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陈震、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猛和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卢毅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物理系2021级博士生董泽昊、中山大学物理学院2020级博士生霍梦五、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0级博士生李婕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合作者包括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谷林和博士李鹏程、中山大学副教授孙华蕾和博士生李婧嫄。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肥实验室项目、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的支持。研究的实验部分使用了清华大学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共享仪器平台的设备。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482-1



Hot News / 相关推荐
  • 2025 - 04 - 02
    点击次数: 19
    来源: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自然》杂志2月12日刊发了一项颠覆性催化技术突破: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教授团队合作,成功开发出全球首例兼具超高活性与超长稳定性的甲醇-水重整制氢催化剂。该研究通过独创的稀土氧化物"纳米防护盾"技术,将铂基催化剂的持续工作时间提升至1000小时以上,催化转化数(TON)突破1500万次大关,为氢能规模化应用扫除关键障碍。研究团...
  • 2025 - 04 - 02
    点击次数: 18
    来源:能源学人南京大学唐少春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通过精准调控原子掺杂二维稀土氧化物能实现超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特别有趣的是,A位掺杂LaFeO3催化活性(B-LaFeO3)明显优于B位掺杂(A-LaFeO3)。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自模板策略,制备出高比表面积和可控原子掺杂的介孔钙钛矿结构氧化物纳米片(MPONs)。当稀土元素铕(Europium, Eu)掺杂LaFeO3的MPONs用作析氧反应(O...
  • 2025 - 04 - 01
    点击次数: 36
    来源:厦门大学固体氧化物电池作为高效的能源转换设备,在可持续能源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传统钙钛矿型空气电极面临着活性有限、稳定性差和电化学性能衰减快等挑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日,能源学院孙毅飞副教授团队与利物浦大学屠昕教授、科廷大学邵宗平教授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Co-expression of multi-genes for...
  • 2025 - 04 - 01
    点击次数: 35
    来源:自然资源部据Mining.com网站报道,塔隆金属公司(Talon Metals Corp)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塔马拉克(Tamarack)镍矿取得一个块状硫化物发现,可能使得现有铜镍钴资源量大幅增长。26日,公司在公告中称,已经把新的钻探结果用于资源量更新,为支撑环境许可申请,准备完成一项可行性研究。工作过程中,勘探团队对以前的一个钻孔进行了检查,该孔在707.75米深处见到明显矿化,见矿8...
  • Copyright ©Copyright 2018  2020 上海市稀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422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10140号
    主办单位:上海市稀土协会 指导单位:上海市稀土材料开发应用办公室 承办单位:上海稀土产业促进中心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