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
中国江西网讯 记者沈冠楠、孙娟、见习记者陈雯越、肖艳燕报道:赣南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素有稀土王国美誉。
科学应对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开采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挑战。10月16日,在2018江西智库峰会“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廖海清提出,江西应建立稀土矿开采全过程监管及治理体系,从规范开采工艺和开采过程、合理提高环境治理成本、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启动地下水污染调查和治理四个方面进行离子型稀土矿区环境污染治理。
赣州离子型稀土保有量全国居首
廖海清在接受中国江西网记者专访时提到,自己曾多次到江西尤其是赣南地区调研,江西的“人杰地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江西‘红花绿叶”,红绿两色交相辉映,‘红’,江西是红色革命的摇篮,赣南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绿’代表江西的生态环境比较好。第二,江西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客家文化特色鲜明;此外,江西资源丰富,特别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比如稀土方面,在中国独有的离子型稀土上,赣州是全国范围内保有量最大的地区,种类也较全。”廖海清告诉记者。
原地浸矿工艺造成水体氨氮污染
据介绍,在赣南稀土矿开采历史中,经历了“两代、三种工艺”,其分别形成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早期的池浸、堆浸工艺主要为生态破坏,每吨稀土留下的废弃矿渣约为2000方。以上两种工艺于2007年在江西被全面禁止。
赣州离子型稀土矿目前采用的开发利用工艺主要为原地浸出。该工艺与过去池浸工艺相比具有不开挖山体、不产生尾砂等优点,但同时,离子交换剂中的氨氮向下泄露,地下岩层较为疏松的地区,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
廖海清告诉记者,其团队曾选择江西某矿区山头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发现,实际上用于产品的硫酸铵大概只有11%左右,其中有70%左右通过地表进入地下,渗入到环境里,造成局部地下水不可逆污染。
建议:江西应建立全过程监管及治理体系
如何科学治理离子型稀土矿区环境污染?
廖海清提到,关键是建立全过程监管及治理体系。首先要进一步研发新技术和规范开采过程,研发与推广绿色勘查开采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建立全过程追溯管理体系;实施开采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动态平衡机制。
“研究如何采取可替代性的萃取剂来减少氨氮和氯化钠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另外,在勘察选择矿区期间,就要对该区域的地质基底条件进行评估,提前考虑到开采是否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廖海清告诉记者。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廖海清提到,开采过程中,应及时调控矿区生态系统,将矿区重建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廖海清表示,江西应启动地下水污染调查和治理,对矿区地下水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地下水污染程度进行准确评估。
最后,他特别提到,可以将生态环境成本折算到稀土产品价格中,并合理提高环境治理成本。“我国稀土产品在国际上价格一直都不高,对此,建议江西从环境角度启动评估工作,为我国稀土定价提前进行储备。”廖海清建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