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DNA适配体对稀土元素进行动力学分析与亲和力表征
日期:
2025-01-15
浏览次数:
162
稀土元素(如钪Sc、钇Y和镧系元素Ln)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机械铸件、发光材料、高性能永磁体和医疗设备等高科技领域。然而,由于这些元素之间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且常伴生于矿物中,它们的分离过程极具挑战性。此外,随着稀土的开采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快速、低成本地检测和区分稀土元素对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污染监测至关重要。核酸适配体因其独特的金属配位能力、高稳定性和易设计性,在金属离子识别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高亲和力配体的开发,对适配体结合和解离动力学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一科学空白,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刘珏文教授(点击查看介绍)团队以Sc3+为目标离子,筛选出一种新的DNA适配体(Sc-1),并探讨了其在稀土检测与分离中的潜力。研究团队通过Capture-SELEX技术,利用Sc3+为靶标,筛选得到DNA适配体 Sc-1。该适配体表现出对稀土离子良好的结合选择性。在硫黄素(Thioflavin T)荧光实验中发现,Sc-1仅对稀土离子显示出荧光变化,且Sc3+的结合速率显著慢于其他稀土离子,约需三分钟达到稳定结合状态,而其他稀土离子结合速率较快。当添加螯合剂EDTA后,各稀土离子的解离情况差异显著:1)第一类(即刻解离)。La3+、Ce3+、Pr3+、Nd3+、Sm3+、Eu3+、Gd3+的荧光能迅速恢复至原始水平。2)第二类(缓慢解离)。Tb3+、Dy3+、La3+、Ho3+、Er3+、Yb3+、Lu3+、Y3+的荧光缓慢恢复。3)第三类(几乎不解离)。Sc3+在EDTA存在下荧光几乎没有恢复。这一实验结果表明,虽然Sc3+和EDTA的结合常数远高于Sc3+和适配体的结合,但Sc-1与Sc3+的复合物具有显著的动力学能垒,导致EDTA难以竞争结合。为了进一步分析Sc-1对稀土离子的真实结合能力,该团队采用荧光链置换法(Fluorescence strand-displacement assay)进行进一步研究。实验显示,Sc-1对重稀土的结合能力明显优于轻稀土。在10 mM浓度下,Gd3+前的镧系轻金属(如La3+)几乎没有荧光上升,而Gd3+后的重稀土离子(如Tb3+、Lu3+)荧光变化显著,且随着离子原子量的增加,荧光上升幅度更大。通过进一步校准,研究测定了适配体Sc-1对多种稀土离子的真实Kd值:Sc3+: 1.0 nM、Y³⁺: 0.6 nM、La3+: 258.5 nM、Nd3+: 41.2 nM、Tb3+: 3.3 nM、Lu3+: 0.6 nM。这些结果表明,Sc-1能够根据稀土金属的离子尺寸和亲和力区分不同的镧系金属,为稀土资源分类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